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前身为洛阳牡丹花会,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至2012年洛阳牡丹花会成功举办30届,并在2010年升级国家级文化盛会。三十多年来市委、市政府坚持贯彻“以花为媒,广交朋友,宣传洛阳,扩大开放”的指导思想,“洛阳搭台,全省唱戏”,将牡丹花会办成一个融赏花观灯,旅游观光,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。 洛阳牡丹花会已经成为全市人民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,已经成为洛阳人民不可或缺的盛大节日,已经成为洛阳发展经济的平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,洛阳走向世界的桥梁和世界了解洛阳的名片。同时,也已成为企业展示实力、树立形象、宣传扬名的极佳平台和舞台。
1982年9月21日洛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,将牡丹花作为洛阳市“市花”,每年根据牡丹开放情况于4月某日至5月某日举办洛阳牡丹花会。从1983年至2019年,洛阳已连续成功地举办了37届牡丹花会。
中国传统文化中,牡丹雍容华贵,端庄富丽而引发人们诸多联想,派生出与之相关联的文化象征意义,并形成牡丹文化的基本内涵。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,牡丹是美的化身,纯洁与爱情的象征。国尊繁荣昌盛,家重富贵平安,人喜幸福吉祥,这些特点和寓意,牡丹兼而有之。
(一)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
牡丹花开时节,繁花似锦,灿烂辉煌。曾在大唐盛世,全国上下无不为之倾倒,牡丹花季成了首都长安、洛阳的狂欢节。自唐宋以来,牡丹成为吉祥幸福、繁荣昌盛的象征,并得以世代延续下来。
1959年,周恩来总理在洛阳说过:“牡丹是我国的国花,它雍容华贵,富丽堂皇,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、美好幸福的象征”。今天,牡丹的这一文化象征意义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,因为她非常贴切地代表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国泰民安,前程似锦的美好形象,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,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和愿望。
(二)对富裕生活的期盼与追求
牡丹花姹紫嫣红,富丽堂皇,从气质上给人以富贵之感。自宋以来,牡丹即被称为“富贵花”。此说起自宋哲学家周敦颐,他在《爱莲说》中写道:“自李唐以来,世人甚爱牡丹”、“牡丹,花之富贵者也”。从此,牡丹与“富贵”二字紧密联系在一起。在历代绘画及各种工艺美术作品中,牡丹作为富贵的象征,与其他花鸟、山石的不同组合,就表现出与富贵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寓意。
(三)劲骨刚心、不畏权贵的高风亮节
人们喜爱牡丹,赋予了牡丹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优秀品格。武则天冬日游园,一时兴至,竟下令百花限时开放,百花慑于权势,不得不开,独牡丹没有按时开花,而被武则天下令放火烧之,贬出长安。在《秋翁遇仙记》中,一伙恶奴毁花霸园,是牡丹仙子及时赶来救活了被毁坏的牡丹花,严惩了暴徒。牡丹这种不畏权贵和恶势力的精神,倍受称赞。作为“富贵花”,牡丹并不娇嫩脆弱,她原来生长在莽莽群山中,近代因为森林面积日渐缩小,滥挖药材,以至野牡丹只能在悬崖峭壁中顽强生长。在黄土高原干旱贫瘠的土地上,她仍然开出绚丽的花朵。